【學習之後,然後呢?】
起初種子講師|李俊邑
我一直是個樂於學習的人。
因為工作地點的關係,每天要花三小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通勤。而我總是會帶上一本書、戴上耳機,在固定依靠的車廂角落,享受這一段搖搖晃晃,捷運加上火車的時光!(雖然現在電子書日益普及,我還是喜歡捧著一本書的「紙感」)週末時光除了陪伴家人外,也會盡我所能的參加自我進修的活動,譬如到起初學習講師和心理教練的課程。
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一種觀念:「越努力學習,表現就會越傑出!」以前的我也是這樣想的,然而事實上呢?一路走來,有時會在內心產生自我懷疑:為什麼我知道工作上態度要積極努力,卻不是讓主管印象最深刻的員工呢?明明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大作,可是還是很常做沒效率的工作安排?
問題的答案,在最近剛看完的書《最強輸出術》,得到了解答:原來,問題並不在於是否熱愛學習,而是學習之後,然後呢?
書中提到,成長的過程,其實是輸入(學習)、輸出(練習實踐)、反饋(改進),三項的循環而得到的。如果我們只有不斷地輸入卻沒有輸出,其實吸收再多也難以學以致用。
歐美的社會學家做過實驗,將一批受測者分成兩個群體,接受試驗背誦數個英文詞彙。A群體只單純看著記;B群體的人加上手抄跟複誦。在考試時,兩群體的分數差異不大,然而,兩周後再進行一次測驗,A群體的人已經快忘光了,而B群體的人仍然保有60%以上的記憶!
這個實驗讓我聯想到自己的經驗,剛看完一本書時,對於書中的知識點,通常會印象深刻、記憶鮮明,然而若不懂得應用、練習(測驗中的B群體,所做的複誦、抄寫,就是一種輸出練習),那我們就無法真正的讓大腦肌肉記住這些寶貴知識,也無法吸收內化成自己的東西。
因此,是否有感受到「練習」的重要性了呢?分享三個非常簡單易行的輸出方式,讓我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,透過短短的時間,一樣能做到輸出的練習,每天都有所成長:
一、 寫日記
寫日記是一種常見且不會造成生活負擔的練習輸出方式。日記不一定要長篇大論,也沒有格式上的拘束,只要刺激我們的大腦去思考一整天發生的事情,並且有系統地表達,「寫下來」的過程,就是一種非常棒的輸出練習!
然而,並不是隨便寫下流水帳,就代表是有效的練習,建議可以用條列式的方式,簡述今天得到的啟發、印象深刻的三個成長事件,同時使用正向的文字做表達,譬如:「主管的交辦事項,我搞砸了真是沮喪!」可以改成:「主管交代的事情,我有兩點可以做得更好,下次我會準備得更周全!」(同時寫下兩點,可以做得更好的執行方式)
是不是稍微做文字的修改,就能讓自己更有動力,並維持正向的好心情呢?
二、 練習寫摘要
如果有看書的習慣,或是聽了一場激勵人心的演講,讓人眼淚潰堤的感動電影等,當下除了滿滿的感觸外,可以試著把內容「用自己的方式整理」寫成一個事件摘要。
目的是把豐富的知識和情感,透過大腦有系統邏輯的整理後,輸出成自己的東西。而且摘要最好能在有啟發的事件後一小時就完成。因為隨著時間經過,你的感動會遞減,對於感動事件的記憶也會越來越薄弱。
因此若能在事件後,馬上完成這份摘要,即便過了一兩個月,當我們再來審視這篇摘要,依然能重回現場般歷歷在目。原因就在於,透過摘要的輸出訓練,我們已經把那份感動,長久的放到大腦中的記憶點了!
三、 教別人
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,可以將學習成果跟身邊的三個親友分享,這會使我們得到更巨大的成長。因為教授他人,除了做輸出練習之外,我們還會有一種「千萬不能亂教人」的心態,去促使自己更完整的審視輸出的產物。
透過教人的過程,身體會對學習的內容更加深刻,如果我們還沒做好教人的準備,也可以試著在自己的社群上做摘要分享,除了練習輸出,也會得到別人的反饋,讓自己可以修正和進步!
分享以上三個簡單實用的輸出練習,記得成長是透過「輸入、輸出、反饋」這個循環而來,因此不妨想想,自己的具體輸出練習計畫,讓學習變得更有成效吧!
因為,熟練的程度,來自練習的次數!